2014.10.16 議程前發言—當局須正視問題所在,以針對性措施改善醫療服務

近年特區政府在本澳的醫療系統投入大量資源,藉以改善一直被受居民所詬病的醫療服務不足,但居民仍然反映現時的公共醫療服務,無法回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可否認的是,本澳公共醫療發展未能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反映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當局的醫療建設規劃有缺失,未能有效地為本地公共醫療團隊補充新血及進行醫療方面的改革而公共醫療部門則認為公共醫療不敷應用的原因,是由於求診人數不斷上升,當中涉及不少不合理使用公共醫療服務所致,故市民的抱怨越來越大。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1. 在過去一段時間,由於本澳缺乏夜間門診,居民只能到急症部求診,造成不合理使用公共醫療服務數字上升,但自去年底起山頂醫院24小時門診已經投入服務、更早之前亦開始延長衛生中心服務時間,以及由社區醫療機構提供夜診服務;理應可解決當局聲稱不合理使用的情況。但是,近日當局回應居民看病輪候時間的問題時,其回應指已透過不同措施,盡力回應居民訴求,但由於澳門醫療安全網的覆蓋範圍大,以及享有免費醫療服務人士比較多,造成不合理的使用情況相對嚴重。試問大多數的本澳居民在使用公共醫療中的急診服務,動輒需要數小時的輪候時間,對居民而言這明顯不是方便的醫療服務。那麼居民為何選擇花費數小時輪候時間,仍然堅持在公共醫院看診?當局有沒有真正掌握當中的真正原因?相反當局表示“提供醫療服務越方便,容易產生不合理使用” [1],這樣的論述,明顯是把本澳公共醫療服務不足的責任,簡單地、不合理推諉給廣大的澳門居民。因此,促請當局作詳細的調查研究,切實瞭解問題的核心,然後作出具針對性措施,回應現時居民的實際需要;檢討現時的服務及完善本澳公共醫療的不足,方為上策。切忌再以就診人數等數據,作出有迴避問題焦點之嫌的回應。
  1. 本澳醫療人員出現斷層,當中專科醫療人員更為重災區。以公共婦產科服務為例,早前已有很多孕婦反映不能如期預約產前醫療檢查;而當局亦表示婦產科室市場流動大人手緊張,已向外地招聘醫生來澳[2],兩者必然存在一定的關係。政府已多次表示公共醫療專科醫生不足,需要聘請外地醫生,明顯地公共醫療體系的醫生出現菁黃不接的情況。而就醫療人員不足的問題,近日有建議本澳成立醫學院,但這是一個較長遠的計劃,面對澳門人口增加及2019年的多個醫療項目的落成,可見是鞭長莫及,並非上策。故建議當局醫學院應定位為,外地就讀醫科畢業生本地化及專科醫療人員的培訓基地,從而完善外地就讀醫科畢業生在回澳後的銜接工作,以及提升本澳培訓專科醫療人員的主動性,減輕因專科醫療人員流動,所引發的衝擊。同時要加快醫療人員的專業認證制度的建立及醫療改革,吸引人才回流本澳。
  2. 離島醫療綜合體是本澳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單可以滿足澳門未來廿五年至三十年醫療發展需要的,也是提升路氹醫療承載力的重要手段。但當局指離島醫療綜合體的興建最快要2017年才能完成,即未來三年離島居民仍然需要跨區接受專科醫療服務。因此,當局應加大離島急症站的功能及支援,增加接駁巴士,以解決離島居跨區民就診問題,更必須監督離島醫療綜合體工程進度,確保依期完工。

[1] 2012年11月30日,《澳門日報》,《當局稱離島急診站未起分流反被濫用》

[2]衛生局,《仁伯爵綜合醫院會適時評估人力資源以應付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