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7 書面質詢—優化減廢政策,應對廢棄物增長

環保局曾經強調“源頭減廢、分類回收”是特區政府在廢棄物處理的重要政策 [1]。但回顧當局近年開展的工作及一些統計數字,都反映有關的政策及措施,仍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應對廢棄物的增長。

本澳由1999年底開始實施三色分類回收,到2005年開展家居廢物分類回收計劃 [2],至十多年後的2013年,本澳家居廢料的數量仍然不斷上升;而特區政府在2013年施政報告中,提及當局將完善廢棄物處理(包括廚餘)納入施政重點。當時有本澳的環保團體估計本澳垃圾中三成屬廚餘,三成為三色資源回收,若未來資源分類回收加強,相信比例會在三成或以上,只要分類回收政策的完善,將可減少焚化爐六成或以上的垃圾量 [3]。雖然,相關工作開展已經兩年多,但未經分類處理的廚餘,仍會與每日約一千二百四十公噸的一般生活垃圾一同焚化,廚餘約佔當中的兩成至四成 [4],反映相關措施的成效不彰。

為了減少垃圾的增長,特區政府部門除了應完善廢棄物處理程序的機制,大力推行環保政策,提高市民環保意識外,更必須切實推行資源回收的政策。以台灣台北市為例,當地自實施“垃圾不落地,三合一資源回收”等政策後,每日垃圾運量由1994年3,754公頓,降至2003年的1,807公頓,減幅超過50% [5]。反觀2013年本澳回收的資源廢料,雖按年上升40.1%,但實際僅回收了1,425公噸 [6],其量不到家居廢料量的1%;經焚化處理的廢料約有四十萬一千公噸,按年增加8.3% [7],可見本澳的廢棄物處理問題,亟待解決。

對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 不管從外地經驗,還是本地估算,都顯示分類回收對減少垃圾量存有具大的作用,但現時現時本澳回收量明顯偏低。請問當局在加大資源回收的工作上,如何優化現時以局方為主導的分類回收措施,讓資源回收能夠得到切實執行,甚至成為本澳減廢的重要政策?
  2. 當局近年推行了一系列減少廚餘的活動及措施,但廚餘仍佔本澳整體垃圾量的三分一。請問當局在推廣廚餘處理上有何困難,未來將如何進一步開展工作?會否定立明確的階段性指標和時間表,以便社會持續檢視工作成效和進度?
  3. 為了解決建築廢料堆填區已飽和的問題,當局在回覆立法議員的質詢時,表示預計惰性拆建物料篩選設施最快可於2015年正式啟動生產線之建造 [8]。然而,面對惰性拆建物料已經要以堆高及堆放在臨時存放區的情況,當局僅公佈設施建造的時間,是無法回應居民的憂慮。因此,請問當局預計篩選設施何時才可以正式投入運作?

 

[1]. 2015年02月22日,澳門日報,B04版,《環局:去年廚餘近500公噸》

[2]. 民政總署網頁,http://www.iacm.gov.mo/c/facility/table/recyclebin/

[3]. 2013年01月07日,力報,P07版,《焚化爐超負荷 堆填區爆滿 廚餘每日達300噸》

[4]. 同註1

[5]. 《由高,北兩市垃圾量變化看垃圾清理政策的影響》,吳美諺

[6]. 統計暨普查局,《環境統計2013》,第47頁

[7].2014年11月27日,澳門日報,A01版,《日均垃圾增50噸》

[8]. 環境保護局對立法會議員關翠杏書面質詢的回覆,http://www.al.gov.mo/interpelacao/05/2014/14-1527c_14-133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