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0 議程前發言—關注澳門未來的醫療發展趨勢

本澳自二○○四年至二○一四年的十年間,人口由四十六萬增加至六十萬,出生率按年增加,由每年三千零八名增加至每年七千三百六十名,平均壽命提升至八十二點九歲。澳門作為長壽之都,十年被評為健康城市,醫療水平越來越受到重視。去年司長更提出醫療發展「光輝五年」的說法,但如何發展才能達至光輝醫療呢?當局還未有一個具有系統的說法。

以醫院建設為例,離島醫療綜合體的綜合醫院及輔助設施大樓樁基礎工程已進行開標,但有關工程多項細部未進行招標。去年十二月底,當局稱至今仍未開展上蓋建築物招標,無法預算醫院造價,亦無法落實時間表,部門之間互相推諉。在工程時間表上,當局把原來的二○一七年落成,改成「爭取二○一八、一九年落成」,現時能否在二○一九完工仍然成疑。

在服務方面,去年起衛生中心及部分專科延長了服務時間,雖然有關措施方便了居民就診,減少居民候診的時間。但是面對人力資源未充分到位,很多醫療人員需要每天加班四小時,以應付延長服務時間所帶來的工作,在輪值就診制度未有充分調整的情況下,有可能令醫療服務變得重量不重質。加上公私醫療機構都是構成本澳整體醫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衛生局加大人員招聘,導致私營醫療機構的人員流向公職,必然加劇公營與私營醫療機構的人資角力,人資荒的問題根本沒有真正得以解決。

為了達到提升醫療水平改善醫療質素,建議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指標及措施。因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1. 當局須做好部門溝通,盡快嚴謹制訂離島醫院預算,明確工程時間表,吸收過去不足的經驗,勿重蹈工程延期、超支、質量差等老問題。適時公佈工程進度及工作監督,不能無限追加,杜絶大白象工程。
  2. 面對私營醫療人手配置失衡,期望當局制訂全澳醫療人資的總體規劃,平衡新服務與人力資源,減輕現職人員的負擔,還要重視私營醫療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引進新技術,以先進科技代替人手,緩解前線人員的壓力。
  3. 建議當局加大在職醫療人員的培養,鼓勵及支持其參與鄰近地區的培訓項目,或外聘專家在澳開設短期課程及遙距課程。透過人才發展委員會評估,重點培養本澳不足的醫療人員,訂定措施鼓勵畢業生修讀醫療範疇專業及人才回流。
  4. 加強粵港澳醫療合作機制,積極發揮區域合作的互補優勢,為病人及早找到合適的治療。同時,建議當局應積極讓本澳醫生參與外地診症工作,增加臨床經驗,以此彌補本地病例不足的問題。
  5. 仿傚香港推動家庭醫生政策,為個人及家庭於所在社區或環境提供全面、持續、全人及預防性護理,並制定鼓勵措施,調升市民使用私人醫療服務。以及強化公私營醫療單位合作,為社區醫療機構的醫療人員提供專門培訓,讓有專科醫療需要的患者在社區就診,以完善社區醫療網絡。
  6. 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提及健康中國的建設指出,在新時期必須建設中國的“智慧醫療",包括互聯網醫療、醫療器械、遠端醫療等等,值得本澳參考。通過創新技術實現醫療設備智能化,通過數位醫療、互聯網醫療來解決醫療問題;透過互聯網開展遠端醫療,提升診症水平及加強區域間的醫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