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5 釐定護士照顧員與安老者人手比例 黃潔貞冀保院舍具質素

社工局透露未來四年增一千個安老宿位的“喜訊”,但本澳護理人手嚴重不足,公、私營機構薪酬待遇差距懸殊,立法議員黃潔貞表明對院舍走出“請人難”困境有所保留。政府必須釐定老人院舍對護士、健康照顧員對受照顧者的人手比例,循目標佈局人資培養或輸入的詳細規劃,保障長者獲得具質素的服務,決不能在人資短缺的情況下“為開而開”。

薪酬懸殊請人難

護理人手不足困擾澳門,屬於社區護理服務的安老院舍服務,更因遠低於公營機構的薪酬待遇,長期請人難、流失率高。黃潔貞認為要讓公、私營機構的護理服務均衡發展,保證社區護士的工作穩定性,當局必須增加對服務提供團體的資助,有私校教師的職程框架作參考,為社區護士提供直接津貼也是一法。期望醫務委員會能就護士職程的修訂展開討論,讓社區護士都能成為專業體系的一部分,保障專業地位,提升專業質素,找到專業發展的空間。

增資源培訓人員

本澳兩所護理院校正擴大招生,由於實習場所及師資不充裕,增速緩慢,有賴當局增加資源大力支持。黃潔貞直言,當局未曾為社區護理機構釐定所需的人手比例,到底社區護士、健康照護員的數量須增加到甚麼程度,才能保障應有的服務?當局要增加一千個長者安老宿位是好的,但斷不能紙上談兵,為開而開;此外,兩院校現在開辦的課程,都只為解決醫院的人手需要服務,對社區護理人員的需求不得而知,遑論設定明確的培養方向。

社區護理機構需要註冊護士,但由於處理的多數為非侵入性的護理工作,對照護員的需求更甚,護理員懂得基本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可協助護士承擔護理照護的工作,分工到位,減輕護士負擔。可透過開辦相關的職業技術課程,或增加針對中年勞動力的護理照護課程解決問題。

解決“人手荒”的短期措施,從外地輸入護士或護士助理可解燃眉之急,但其一必須考慮人員質素,建議持證上崗為門檻,篩選技能、技術從優的護士進入;其二考慮本地居民對外地護士的適應性,融入社會,減少衝突。

(2013.10.25 澳門日報 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