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1 議程前發言—優生多育長遠需各項政策配合

政府早在《2015人口政策研究報告》中指出,預計2025年本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2030年更會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政府近年提出了優生多育的概念,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人口結構轉變,以及應對未來勞動力不足的衝撃。

近日行政長官在2018財政年度的施政報告中表示,為落實優生多育政策,將調升社保基金中的出生津貼至澳門幣5,000元 [1]。有關出生津貼的提升,雖然是回應了過去社會提出要加強支援新生嬰兒父母的部分訴求。但單靠上述經濟手段,對減輕新生嬰兒父母與育兒照顧壓力仍有不足。

回顧過去幾年本澳出生率回升,卻隨即衍生了婦幼保健不足、入托難、入學難及兒童遊樂設施不足等問題,令很多新手爸媽“不敢再生”及新婚夫妻“不敢生”。生育意願一直未能顯著提升,其原因除了是近年育兒成本的提高,也因為雙職與輪班工作家庭的增加,夫婦缺乏照顧幼兒的時間;以及社會配套未能回應育兒照顧的需求,例如缺乏托兒托管服務、嬰幼兒保健服務質素有待提升,又或兒童遊樂空間與居住環境不足等等,擔心無法為子女提供優質的成長環境。

優生多育是一項長遠政策,育兒更是父母長久的工程。本人認為鼓勵生育必須透過經濟、教育、醫療、家庭照顧及托兒等政策的相互配合,在各範疇的政策上落實多點支撐工作。為此,本人建議政府除了透過提升出生津貼外,亦要研究提升父母各項免稅額等不同經濟支援措施;儘快落實推動家庭友善政策,讓父母可以平衡工作與家庭,及早實施男士五天有薪侍產假及延長婦女產假;在家庭照顧支援上,當局需加快將托額提升至施政報告中的11,000個,提升當中全日托額比例,並持續依據出生人數作檢討托額分配;亦需配合現時雙職家庭及輪班工作的因素,研究開展三歲以上的幼兒托管及照顧服務;改善家傭規管及輸入制度等。此外,未來應切實將鼓勵生育政策滲透在各項施政與規劃中,例如:在住屋上,應更要完善房屋政策和重視社區建設,為下一代提供合適的居住環境;在醫療上,改善產前及兒童保健服務,提高醫療與輔助生育技術等;而教育上,應改善現時家長與學童所面對的幼稚園入學壓力,並提升非高等高教育的資源投入。總的來說,未來政府要為本澳創造一個有利發展和生育的社會環境,以多點支撐落實優生多育,才能有效提高居民生育意願。

[1]. 《2018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

 

(部分刊至澳門日報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