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27 增前線人員警覺性判斷力及早發現介入 黃潔貞:引入家事調解防家暴

近期,本澳接二連三發生家暴事件,其中造成兩名婦女嚴重受傷。家庭暴力問題的警鐘響起,政府和社會應廣泛關注。立法議員、共建好家園協會理事長黃潔貞希望政府和社會關注隱蔽或潛在家暴個案,做好預防和善後工作,促請政府引入家事調解服務,處理家庭糾紛,避免演變成家暴。

黃潔貞表示,《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於二○一六年十月正式生效,成為預防和打擊家暴事件的重要手段。現時,社工局與民間團體、社服機構有家暴事件通報機制,相信有助及早發現家暴個案,為受虐者提供相應協助。但主要靠受虐者主動求助,又或者前線工作者發現受虐者身上有傷,主動了解。

她相信社會仍存在不少隱蔽或潛在家暴個案,其中,精神和性虐待個案較難發現,但對受虐者影響深遠,需要長時間的心理輔導和治療。市民一般認為家暴只是身體暴力,不清楚精神虐待和性虐待也屬家暴,故較難在社區層面發現相關個案,亦有可能再轉變成身體暴力,令到受虐者受到雙重傷害。

她建議政府及民間機構要透過宣傳提升市民反家暴意識,普及宣傳“家暴法”。政府和社會應持續宣傳“家暴零容忍”,懂得保障自身權益;提升前線人員包括社工、教師、警員和醫護人員對家暴的警覺性和判斷家暴事件的能力,及早發現和介入,避免悲劇發生;重新審視處理家暴事件的處理機制和後續心理,作出適當支援,令受虐者得到合理對待。

糾紛升級成家暴

黃潔貞表示,有個案初時是家庭糾紛的輕微暴力,受虐家庭成員中抱“家醜不外傳”,決定啞忍及知而不報,令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助長施虐者,最終可能演變成嚴重家暴事件,造成人員的嚴重受傷,甚至死亡。

據資料顯示,每月通報的懷疑家暴個案中,並非全部能確定為家暴,部分僅研判為家庭糾紛個案,這些可以是潛在家暴個案。

近年,她多次促請當局引入家事調解服務,處理家庭糾紛問題。促政府盡早讓居民和社工了解家事調解制度,甚至主導或協助民間社服機構開辦家事調解員的培訓課程,構建專業的家事調解隊伍,讓本澳的家事調解服務得到推廣和落實。透過家事調解,強化心理輔導和家庭服務,避免家庭糾紛個案變成家暴。